原标题:在线与拓展?:数字时代的公众史学与历史学家

说明

* 英文版原载:Meg Foster,“ Online and Plugged In?: Public 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Digital Age,” Public History Review , vol. 21, 2014, pp. 1–19.该文由李娟(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翻译。“plugged in”在计算机领域指的是一种插件,这一软件概念含有对主程序功能进行可选择性拓展的意思,这里译为“拓展”,取其隐喻,意为数字人文学者在数字环境中对研究内容的丰富。( 章军补译)

作者

梅格 · 福斯特任职于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公众史学中心”。

导读

该文获得了应用史学蒂博奖(Deen De Bortoli Award in Applied History)。当“知识、权力和生产能力都出现前所未有的分散”,公众史学家在数字时代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该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一问题。

2006 年《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专题文章,“揭露”人们对历史及其创造者的普遍误解。托马斯 · 卡莱尔(Thomas Carlyle)曾有句名言:历史就是“伟人传记”。但这篇文章告诉读者,过去并非如此简单。相反,历史是“有关集体与合作的故事”,是关于创造这个世界的普通人的。 [1] 这并不是新颖的观点。 最晚到 20 世纪 70 年代,一场要将普通人嵌入历史画卷之中、“从下而上书写历史”的运动,就已经兴起了。[2] 但是直到 2006 年,这种思考历史的方式才变得司空见惯。 《时代》这篇文章的突破性在于,它描述了人们是如何创造历史的。他们利用网络和数字平台——“Web 2.0”——自行创造内容并影响了空前庞大的人群。《时代》写道:“2006 年,互联网成了一种工具,将无数人的微小贡献汇聚一处,让他们变得重要。”这项工作硕果累累,因而“你们”,也就是普通人,成了《时代》杂志的年度人物。 [3] 当《时代》杂志说,“创造历史”的人就是塑造世界的人的时候,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4] 人们还能利用这些技术获取和创造有关过去的故事。

《时代》杂志

Web 2.0 影响着人与人的互动方式,也包括公众史学家和普通人与历史学 发生联系的方式。众多的数字平台,如线上论坛、博客、移动设备、应用程序、手机、平板电脑、社交媒体等等,方便了“用户深度参与”,任何人只要能连上网络,就都能为理解过去贡献力量。通过这些全新的途径,有关历史的观念也跨越国家、文化和语言,触及了比以往更多的人。

本文将探究互联网与公众史学之间复杂而强大的关系。在数字化世界中,“你们”——公众史学家和普通人——都因使用互联网而变得强大。本文将探索,在数字化世界中,人们如何体验和实践公众史学。Web 2.0 是一个动态领域,它为创造历史提供了机遇与挑战。尽管互联网可以便于我们创造更加开放民主的历史,但同时也产生了关于控制把关、权威以及谁有权谈论历史的问题。网络的确提供了传播历史信息的新途径,但这些信息应该如何使用,为谁所用,仍有待商榷。

公众史学家和普通人已经撰写了不少略微触及 Web 2.0 与创造历史的问题的文章,但本文是针对这些趋势的第一篇全面反思性文章。 [5] 它将分析公众史学家与普通人探索这一领域的情况,及其目前在控制、利用这些新技术研究过去时,产生的问题、关注点和成就。

公众史学和用户创生的世界

只要有一个捍卫知识生产者“专业精神”的堡垒,并向“业余”生产者(因为网络)开放……这些变化,将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新世界,在那里,知识、权力和生产能力都将前所未有地分散。 [6] Web 2.0 以诸多重要方式改变着公众史学,而这句引言表现了最具意义的一种。 [7] 它揭示出,公众史学家作为作者、“普通人”作为受众的身份,正在转变。普通人正在借助网络工具塑造过去,而公众史学家则要报告、评论这些变化,并对其有所贡献。唐 · 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和安东尼 · 威廉斯(Anthony D. Williams)曾断言,这意味着“知识、权力和生产能力都将前所未有地分散”,而虚拟空间中大量历史作品的涌现,也支持了这一观点。 [8] 这些作品几乎诞生在全球各个角落,作者也形形色色,从知识分子、管理顾问到救护车司机。 [9] 但是,如果认为 Web 2.0的影响仅仅是分散生产力,可能就错了。它还能让人们会聚一堂,共同创造一种新史学。这种全新的公众史学线上世界,并不缺少公众史学领域最初拥有的那种标志性的细致和活力,而且也一如既往地面临着该领域中复杂的参与、受众和宣传等问题。

以不久前的“博物馆自拍日”(Museum Selfie Day)为例。这是博主及文化爱好者马尔 · 狄克逊(Mar Dixon)想出的奇妙点子,2014 年 1 月,一万多人参与了这项活动。这项活动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在博物馆自拍一张,然后贴上“博物馆自拍”的标签,发表到推特上。狄克逊的目标是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提升博物馆形象,尤其是在经历了有关削减经费的公共争论之后,以这种新颖的方式帮助人们了解过去。从俄罗斯到澳大利亚,从英国到卡塔尔,成千上万的人贴出高举入馆号码牌的照片。 [10] “博物馆自拍”增进了人们对博物馆展品的感情;馆中的艺术品(还有照片中的人)脱离原有背景,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而观看这些照片的人往往不在意这些展品的历史背景。尽管有人批评这种实践方式牺牲了“有意义”地了解历史的方式,而让“捕捉过去”具有优先权,但不少历史学家仍相信“博物馆自拍日”具有积极意义。 [11]

博物馆的自拍

公众史学家埃米莉 · 奥斯瓦尔德(Emily Oswald)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在描述自己的行为时,她指出,这种非常规策略,实际上破除了吓得“普通人”不敢走进博物馆的许多障碍。她认为,“一张好的自拍照需要拍照者和看照片的人仔细观察展品或艺术品”,这因而诞生了一种全新视角,个体同某一潜在的无生命对象也产生了关系。 [12] 奥斯瓦尔德还反思,这种简单的“自拍”技术是如何挑战了权威。1 月 22 日,许多普通民众受邀而来,他们安置文物、策划展览,扮演通常由博物馆管理者扮演的角色。于是,未经任何历史学训练的人们开始传播他们关于过去的理解,这获得了极大的公众关注,其程度远超任何“专业”历史学家的想象。 [13]

公众可以并且应该参与创造过去,这种观念并不新鲜。20 世纪 90 年代,口述史学家迈克尔 · 弗里施(Michael Frisch)就提出“共享权威”(sharedauthority)的概念,并以此描述了一种创造历史的理想方式。 历史学家不应该只是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而应该同普通人一道工作。过去应该被视为一种变动不居的过往社会状态,历史学家应该与公众合作、交流观点,这样一个人的专业才能与他人的需要、渴望和文化知识相碰撞。[14] 弗里施的观点在 20 世纪年代相当有影响力。它激励了英国的“大众博物馆”运动——居民可以将个人收藏交给当地博物馆展出。 [15] 它还预示了口述史的领域不断扩大,将有助于号召人们关注少数族群的历史,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公众史学。

究竟是什么改变了公众史学,并为其未来创造了诸多可能性?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新技术加速这种趋势的方式。从更具道德色彩的观点而言,即人们应该被“允许”在创造自身历史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无数非专业人士正以自己的方式活跃地研究历史。就像约尔马 · 卡莱拉(Jorma Kalela)所断言的那样:“Web 2.0 已经残酷地证明了为历史研究工作设置学术门槛是多么徒劳。” [16] 历史也可以在没有历史学家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数据媒介被创造、获取和调整,因此历史学家们不得不面对共享权威和公众参与的事实。通过网络数据库和史学材料的数字化,普通人可以调取原始材料。他们还可以通过推特和博客这样的虚拟平台,生成网页,分享观点。推特账户 @HistoryInPics 已经充分阐释了什么是这种全新的、“民主的”历史学产物的透明空间——其中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17] 这个网站分享老照片,每两小时就有一张新图片贴出。网站的创始人主要贴那些展现名人和著名事件的照片。但是他们并没有标注这些照片的来源、被修改的日期以及人物的历史背景。尽管存在这些明显缺陷,但这家网站的浏览人数仍是国会图书馆的两倍。两个十几岁的男孩创办了这家网站,他们每个月可以从这家网站和其他互联网项目中最多获利 5 万美金。 [18]

历史学家并没有忽视这类网站的成功和流行。比如,贾森 · 施泰因豪尔(Jason Steinhauer)就承认:“我们(受训练的专业人士)有点嫉妒……我们想让人们同我们的藏品和观点展开互动……公众史学组织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委托了众多研究项目,以期获得民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而那两个男孩不到两个月就获得了。” [19] 从专业史学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历史”的影响力之所以令人不安,是因为其缺乏历史深度和学术严谨。施泰因豪尔不无担心地回应道,这种“反复无常”的公共历史具有欺骗性和操纵性。@HistoryInPics 自称是“历史”,但缺乏对过去的批判性研究、对材料的深入分析或者任何证明照片重要性的证据——除了浏览者的一些主观的情绪反应。这样想的不止施泰因豪尔。在检验“公众史学新方向”的《公众史学研究》( Public History Review )最新一期中,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 · 加德纳(James B. Gardner)进一步指出,历史学家正在经受一种威胁,这种威胁就来自他们同意赋予公众的“彻底信任”(radical trust)。“彻底信任”不同于弗里施所想象的“共享权威”,它要求历史学家完全放弃自身权力和影响力,让公众“决定公众史学的未来” [20] 。就像加德纳所说:“彻底信任不允许我们有所保留。如果我们(历史学家)调整或者筛除未经编辑的、未经审查的观点,那么就等于破坏了这种信任。” [21] 加德纳想象,未来,我们将失去历史学家和“真实”的历史;因为如果公众拥有了全部权威,历史学家也就失去了参与塑造过去的机会。 加德纳还预言,公众将根据自己的设计,利用过去来加强他们自身的期待与偏见。“历史”将明确意味着重组关乎当下目标的事件,并变成毫无真实可言、毫无历史意义的东西。 [22]

公众对历史学家及其工作的误解,令上述灾难般的未来景象进一步恶化。近期,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示,绝大多数普通人根本不了解受过学术训练的历史学家在做什么,只知道他们研究“故纸堆”。 [23] 因此他们相信,历史学家本身也是过去的一部分,是一个更加古老、静止、脆弱且不变的时代的遗迹。但是,大多数从业者都认为,这种想法错得离谱。历史学家比大多数人都更了解那些改变历史、塑造当下的社会力量的影响。的确,就像伊恩 · 麦卡尔曼(Iain McCalman)所言:“估量和解释这变迁是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 [24] 公众历史学家尤为关注过去与当下的互动。他们总是不得不回应公众不断变化的需要——虽然,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什么和谁组成了“公众”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就千变万化——因此,他们已经有更加充分的准备,以满足用户原创历史Web 2.0 的要求。 [25]

还有一个鲜有提及的重要观点,即历史学家难免受当下影响。[26] 尽管这是一句大实话,但这种观点直到最近才被学界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学界以外的许多人士仍有疑虑。19 世纪以来,历史学被视为一项“学术”追求,认为历史学家只是历史的搬运工的这种观点一直很有影响力。但是,要做到完全公正,就意味着历史学家在某种程度上,要不受恼人的外部影响、现实的需要与渴望的干扰。今天,历史学家意识到,不可能达到这种完全客观的标准。学者们可以平衡观念,考虑材料的价值,并试图尽可能地接近过去,但是他们并非全知全能。历史学家依照他们受到的训练、受众和兴趣书写历史,还要响应无数的外部压力。 [27] 正如希拉 · 菲茨帕特里克(Sheila Fitzpatrick)所承认的那样,历史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凭空产生的观点” [28] 。如果我们将历史学家放回历史之中,承认他们是进行创造,并响应自身背景的活跃力量,那么就能对公众史学产生更加乐观的解释。 [29] 历史学家已经在迎接挑战,并且在充分利用数字化时代提供给他们的机会。

历史学家:在线与拓展

不只是“公众”在探索新媒体平台提供的可能性。虚拟空间中历史的书写和传播一直呈扩散状态,而且这种趋势尚未呈现疲态。尽管互联网是 20 世纪年代才出现的事物, [30] 但丹尼尔· 科恩(Daniel Cohen)和罗伊· 罗森茨威格(Roy Rosenzweig)提醒我们注意,现在“几乎所有历史学家都已将计算机视为基本设备” [31] 。专业和公众历史学家都利用数字工具获取资料和文献,同全世界的研究者和公众联系,并将自己的历史研究补充到海量的网络信息之中。同数字媒体打交道的渴望,让科恩和罗森茨威格看到了机会,他们利用作为公众史学家和大量使用新媒体的经验,写成了一本手册:《数字化史学:如何在网络上汇集、保存和展现过去》( Digital History : A Guide to Gathering ,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 )。这本书证明了数字化现象已经横扫整个学界,同时也将这种趋势永远保存了下来。这本书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让历史学家们掌握使用大多数新工具的方法,它还包含了各种复杂问题,比如如何设计吸引人的网站和有关版权法的内容。这本书可以在线浏览,大多数参考资料都能链接到原始文献。如此一来,所有读者都可以自行获取这本书及其材料。 [32]

科恩和罗森茨威格使用的这些数字技术,让公众有机会当着他们的面批判性地阅读这部作品。比如,数字参考文献(digital referencing)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该技术可以让读者实时获取某位历史学家使用的材料,这改变了公众阅读史学作品的方式。澳大利亚研究者保罗· 阿什顿(Paul Ashton)和保拉· 汉密尔顿(Paula Hamilton)的作品已经指出,公众更愿意将权威赋予那些利用往昔物质痕迹(原始资料)的历史学家。人们认为原始资料更加可靠,因为它是过去的真实遗迹,是当下与过往时代之间的有形联系,这使得他们所支持的历史作品具有合法性。 [33] 数字参考文献不仅仅是注释,它还一键链接起了读者和资料。结果,数字参考文献给历史著作添加的这种材料维度,让历史学家的发现在大众眼中具有了合理性。

受众因为可以轻易获得这些材料,所以就可以在解释过去的过程中有所作为。阿什顿和汉密尔顿的研究揭示出,人们如果觉得他们可以插入些内容或者掌控叙事,就会倾向于信任那些信息。 [34] 数字史学和超链接,让人们有机会评价材料,进而评价历史学家对资料的解释。“公众”就拥有了一个空间,与历史学家一道建构和塑造他们自己对过去的理解。这是对数字史学及其可能性的积极评价,但并没有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在虚拟世界,仍有更加重要的问题需要克服。批评者认为,学术门槛在数字世界里依然很普遍。很大程度上,历史学家的作品仍然只能通过严格控制获取途径的网站下载,比如 Proquest 或JSTOR,用户需要付费或提供学术背景才能获取文献。 [35] 此外,大多数史学作品仍然以传统书籍的形式出版。就像詹姆斯 · 威廉 · 布罗德曼(James WilliamBrodman)写道:“许多作者只有在不能再翻印的情况下,才同意出电子版。那些胆大到只出版电子版的学者,未来也许会承受偏见。” [36]

这些问题很严重,会影响公众史学家对 Web 2.0 的潜力的掌控。但是,不应该忘记,我们已经取得并将继续获得的重大进步。不久前,所有的史料和史学研究都还是实体的,而现在,“事实上,所有学术期刊都有网络版……所有的历史档案馆、历史博物馆、历史学会、古屋、历史遗址——甚至最小的那些——都有网站” [37] 。尽管许多历史学家仍然偏爱以实体方式出版专著,但也会在网上发布相关信息,比如书评、概要或者摘录。谷歌图书(Govgle Books)涵盖了无数在线文献,其中数千本历史图书可以免费阅读。 [38] 亚马逊网站上也可以免费阅读一本书的几页,图书馆也开始进入数字时代。 [39] 公共图书馆提供网上资源,包括为顾客订阅诸多非免费期刊。 [40] 比如在 Academia.edu 这样的学术网站上,历史学家可以发布论文,并向公众公开展示。 史学作品在网络上的扩散,以及计算机文化的迅速普及,意味着历史学正前所未有地接触公众并与之互动。[41] 公众史学家已经完全进入了虚拟时代,没有退路可言。

公众与专家的碰撞:悉尼辞典(The Dictionary of Sydney)与历史钉(Historypin)

前文触及了公众史学在数字领域中的一些可能性,不过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仔细研究。首先要承认,Web 2.0 为历史学转变为对话平台提供了新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受过专业训练的成熟的历史学家可以合作建构过去。自从 20 世纪 70 年代当代公众史学开始以来,这种发展几乎无法估量。公众史学曾被视为一条单行道,即受过训练的历史学家将专业历史知识赋予大众。 [42] 实际上,最迟到 1998 年,格雷姆 · 戴维森(Graeme Davison)就将公众史学定义为“受过专业学术训练的历史学家的实践活动,他们为公共机构工作,或者是不属于学院的自由作家” [43] 。但诸如此类的定义,并没有将公众史学算作“将过去建构为历史的一种社会途径” [44] 。也没有意识到,公众史学有能力“让公众与民族参与构建自身历史” [45] 。Web 2.0 做到了。

悉尼辞典和历史钉这两个网站,为研究这种公众且专业的历史创造,提供了极具意义的案例。按照网站创办者的说法,悉尼辞典是一个自由的“多媒体城市百科全书,以数字格式展现大都市悉尼的历史” [46] 。它的主要内容是文章、一手与二手材料,包括口述史、声音、图像、影像、地图、文件及其他多种媒介。除了如此众多的“多维度”补充材料,悉尼辞典还有一大特色,即提供一幅当今悉尼的虚拟地图,有关悉尼过往的遗迹和信息都被标注在地图相应的地理位置上。不同材料前所未有地汇聚在一处,形成了一座丰富而复杂的资料库。就像前文讨论过的带有超链接的参考资料,该网站的设计也鼓励用户交流,鼓励公众对材料进行解释。文章内容和程序决定了该网站将如何运作,也保证了它可以让这种合作行为更加深入。 [47]

尽管一开始,大多数文章都被委托给专业历史学家写作,但是网站虚拟大门很快就向“嚷嚷着要参与”的普通民众敞开了。 [48] 现在,各行各业的投稿人可以自行选择主题,讨论他们认为重要的悉尼历史,这提供了理解过去的独特视角。因此,悉尼辞典不仅提供有关各个地区的信息,也反映了公众和专业写手的兴趣,汇聚起了各种社会意义。 受过学术训练的历史学家和“业余爱好者”可以一同展示各自的史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被直接引用,或者通过链接关联,显示这部作品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任何人都可以给编辑写信,提出论文修改意见,并进一步修正历史材料和网站可探索的其他途径之间的关系。悉尼辞典将历史视为一项正在进行的、没有明确终点的计划。它超越了印刷品的物理限制,可以轻松地补充、重写信息,并对其进行讨论,跟上学界的最新进展,满足浏览者的需要。不同作者、读者、编者以及新旧学术研究之间的持续对话,都支持着一种创造历史的公共形式。 [49]

不同于维基百科之类的其他参与式网站,悉尼辞典的内容并非实时发布,而是要通过编辑程序才能公布。文章覆盖面很广,从正式的短文到更具对话性的题目。但是所有的信息都需注明参考资料,有些甚至直接链接到数字资源。更具透明性的是,作者都署名,浏览者可以在线看见他们的资格证书。

来自悉尼辞典的莉萨 · 默里(Lisa Murray)和埃玛 · 格雷厄姆(EmmaGrahame)认为,这些程序确保了网站“包含一个共享权威程序,而非随着 Web 2.0 引入的极端信任而肆意妄为” [50] 。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人们并不认为公众观念具有唯一权威性,或者是比专业史学作品拙劣的历史解释。无论是专业还是“业余”史学作品,都要满足一定标准才能在网站上占据一席之地。这意味着,它并不是全然民主的,因为文章都要经受自上而下的约束,但这自有其好处。这些标准赋予悉尼辞典权威性,因为它控制了网上材料的内容和质量。虽然所有的条目都并非自动被打上公认“知识”的印记,但是所有投稿都一视同仁。这确保了人们不需要解释过去的学历资格,他们只需要书写“良”史。这还意味着,入选的“公众”作品将会因经历过这重审核而更具分量。 [51]

相比之下,历史钉对于上传网络的东西就没那么多限制。该程序利用谷歌地图,允许任何人将老照片、回忆、录音与其他数字资源,“钉”(pin)到各自相关的地图位置上。上文提到,悉尼辞典也拥有类似的“时间绘图”方案,但是历史钉是全球范围的,并且没有设置学术标准。用户需要做的,只是通过脸书、推特或者谷歌账户登录网站,就可以立刻上传内容。仅仅从上面的描述来看,历史钉似乎没有为历史学家留下参与公众历史创造的空间。来自全世界各个社群的用户,不用寻求历史学家的意见和帮助,也不必满足学术标准,就可以发布任何他们喜欢的历史内容。 [52]

面对这项挑战,公众史学家们并没有靠边站,满意地看着历史在没有他们参与的情况下被塑造和改变。 历史学家正在不断寻求新的参与方式,在“用户生成的世界中”找到位置,证明自己仍有价值。[53] 比如就有许多史学专家活跃在历史钉上,补充发布自己的内容。一些代表博物馆和档案馆一类机构的历史学家,贡献尤为卓越,他们从各自的收藏中为网站补充了无数材料。尽管历史钉没能为公众史学家提供专门的权威角色,但是他们依然选择进入这个数字平台。他们“钉”上的材料的确能帮助我们绘制历史,他们提供的信息也成为与大众对话的一部分。公众史学家的材料成为网站的众多普通用户评论帖子的切入点,网站还鼓励他们在看过历史学家贴上的内容后,分享自己的图片、难忘的记忆和故事。历史钉计划的庞大范围很容易让一些用户晕头转向,历史学家的贡献还可以帮助这些用户轻松上手。

历史钉已经变得不再是纯粹的线上平台,它还在制定项目促进社区参与网站建设。2012 年,英国雷丁(Reading) 就启动了这样一个计划。当地志愿者与历史钉的代表们共同研究了解这个网站,然后志愿者们利用学到的技巧帮助人们提高对雷丁历史的认识。“不同辈的志愿者和拥护者们”同社区密切协作,分享雷丁的过去,向人们展示他们可以如何利用历史钉补充自己的故事。 [54]

在“钉”雷丁历史的活动中,雷丁博物馆是主要的社区搭档,公众史学家也贡献颇多。但是,在参与该项目的过程中,这些史学家必须走出对历史学家和历史之间的关系的传统理解。博物馆馆长通常扮演领导的角色,决定如何在展览中描绘历史。就像伊丽莎白 · 施拉特(N. Elizabeth Schlatter)所说,他们的权威通常依赖于一种信仰:“应该由一位具备必要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选择与展示物品、经验和人物。” [55] 在雷丁项目中,公众史学家的声音仅仅是众多声音中的一种,他们的历史解释也并非决定性的叙事,他们的工作是同普通人一起工作。他们指导和告知参与者信息,但是最终的任务是赋予人们工具,让他们自行发现历史。

在雷丁的历史钉项目中,历史学家的合作型角色表明,公众史学家同公众以及过去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许多公众史学家认为,历史学家不再是公众史学项目的核心,约尔马 · 卡莱拉就是其中一人。历史学家的“基本角色是提供专家意见的人” [56] :我们(历史学家)的主要贡献不只是传递知识,更是鼓励并支持非专业人士参与历史学——随时效劳。 [57] 这在历史学界依然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着“公众史学”不再是一种由专业历史学家进行的实践。许多公众史学家仍领导着公众史学项目,并因其专业而受聘。 [58] 如 20143 月,美国国民信托(The American National Trust)要求历史学家参与一个有关气候变化和保护的论坛。他们要求研究者们应付当前问题,并进入“一场[59]对话,有关……可持续性与气候变化的公众历史以及平衡维护的问题” 。 公众史学家身上这些彼此竞争的角色说明,公众史学的“领域”正在扩大和变得多样化。因为历史学家要响应“用户生成的历史”和数字世界带来的压力,他们的身份将更具流动性、更加难以定义。在创造历史的公共进程中,他们可以同时担任权威、顾问、指导、教育家和参与者的角色。Web 2.0 已经迫使公众史学家们面对有关他们工作意图的相互冲突的观点,因为这些意图的差异比以往更加清晰,也给他们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公众的博客写作技巧

博客是一种新数字媒介,我们可以从中洞察公众史学家的地位,以及普通人对其过去的理解。博客是免费的网上平台,供个人发布想法和观点。正如迈· 康尼夫(Michael Conniff)所说,博客按照时间倒序排列,最后发布的内容就可以被最先看到,并且内容通常未经过滤,帖子的语气不怎么正式,还带有其他网站的超链接。 [60] 1998 年,全球还只有不到 50 个知名博客,而 2006年,估计全网的博客数有 5740 万,这个数字还会继续增加。 [61] 历史学家斯蒂芬妮 · 何(Stephanie Ho)已经意识到了这些资源的重要意义,并开辟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利用博客揭示人们理解过去的方式。她以新加坡为研究对象,论证了可以利用博客创造一种公共的、参与式的历史文化,因为博客允许普通人彼此对话、分享对于过去的解释。虽然对于帖子的内容存在一些限制——比如,“煽动性”和公开的政治评论会受到新加坡政府监督——但博客仍然提供了理解历史的新途径。 博客可以将历史范围从学校里教的民族和政治历史,扩大到个体和经验的历史,并通过分享有关“他们的”历史知识,将人们联系在一起。

斯蒂芬妮 · 何的文章利用了公众史学中的一些基本传统。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历史学家罗伊 · 罗森茨威格和戴维 · 西伦(David Thelen)率先研究普通人是如何思考过去的,从那以后,这个主题就一直很热门。他们的项目以美国为研究对象,但类似的研究项目已经在全世界展开,最近的一项研究在加拿大, 2013 年才结题。 [62] 不过,之前的研究基本依赖采访和问卷调查,以此理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过去。斯蒂芬妮 · 何的研究则是利用网络论坛、个人和社区会为自己创造数字资料,因此不需要历史学家介入搜集证据。网络论坛展现出人们正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利用网络创造、理解过去,并与之互动,因此开辟新天地。它还改变了历史学家在研究中的角色,使其从一个完全与“公众”互动的参与式收集者,变得更像观察者,去分析摆在面前的材料。

尽管这也是 Web 2.0 改变历史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的一种途径,但博客不只是提供了某种复杂材料。历史学家也利用这一网上平台反思、讨论和面对影响其研究领域的问题。美国公众史学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f Public History,NCPH)的博客 History@Work 就是这样一个网站,鼓励“来自公众史学不同领域的人们”,“分享观点和新闻……创造通向数字化未来和其他出版工作的桥梁” [63] 。博客这种形式本身就便于批判性反思和讨论。按时间倒序排列和帖子实时上传,意味着历史学家可以跟上自己研究领域中最新的新闻、事件、观点和项目。本文开头提到了博物馆自拍日活动,History@Work 让这个活动在诞生不到两个月就变得广为人知。尽管很久以来,历史学家之间的讨论主要通过期刊论文和会议进行,但上述例子表明,写博客也有难得的优势。召开会议要投入数月的组织时间、差旅费、研究和经费。期刊论文的发表也需要大量研究和至少三个月、有时数年的同行评议过程。因此,可以如此迅速地写作一篇关于博物馆自拍日,且能免费获取的论文,这本身就清晰地说明,网络加强公众史学家之间的沟通的力量空前强大。

博客除了作为专业论坛,还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场所,可以试验、创造并直接响应影响公众历史创造的问题。博客并不会取代或与期刊论文竞争,实际上,博客的设计正好意味着它们无法满足学术标准,因为其规定的字数短、语气不正式,更无法提供参考文献。许多历史学家都觉得,自己必须保持一副公共权威形象,这样才有合法性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博客这个新舞台提供了无数可能性。 [64] 博客让历史学家可以自由地发问、无所顾虑地讨论,并承认由于平台的非正式性、对话性的特质,他们的回答并不全面。这些网站是“进行中的工作”的家园,因此可以涉及一些公共项目,如果在其他地方,这些项目会让他们的历史学家身份变得复杂、可疑或被削弱。虽然 History@Work 拥有大量有关公众历史创造的材料——普通人在博客里为自己创造历史,但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定义公众史学的困难。

比如,在 2014 年的一篇帖子里,一位历史学家思考了“原声摘要历史”(sound bite history)。“原声摘要历史”涉及被压缩的、音讯 – 视频叙事,数年的历史可以被“总结”成几分钟。历史学家并没有创造这些影像,但无数浏览者都能获得这些剪辑。泰勒 · 普里斯特(Tyler Priest)在一篇不到一千字的帖子中针对这种现象做出了分析。尽管他指出这种历史有益于通识教育,但也研究了当这种媒介不能被历史分析所调和的时候所展现出的危险。因为如果没有学术深度,这些帖子会制造出广泛的一般化观念,而这会扭曲历史。如果叙事只是用信息轰炸读者的大脑,而不促使人们对所触及的问题进行任何深入理解,一些关键事实就错了。

普里斯特很明显将这种公众“历史”视作一种威胁,一种对历史学家教育者身份的威胁,也是对历史准确性的一种挑战。但是他也承认其影响,以及它是如何帮助人们塑造了对于往昔的公众理解。就像这个例子所表明的那样,博客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为历史学家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它们远未侵蚀公众史学领域,反而提供了新资料,推动了更具反思性的历史学实践。 [65]

结 论

Web 2.0 是一股无处不在的力量,它正塑造着,并将在未来继续塑造公众史学。它已经改变了公众史学家与公众交流,以及他们与往昔交流的方式。它已经向全世界无数人传播了成千上万的历史观念。它为有关过去的争论提供了出口,并且将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联系起来。当这些新的虚拟平台对公众史学领域产生不可撤销的改变时,往昔的数字化未来也就不存在任何专制独裁。历史学家绝不是被迫“合作(在线)或消亡”,而是与公众选择走进虚拟世界,以多种多样的创造性方式利用网络。 [66] 普罗大众为线上历史学做出了贡献,历史学家也承认这一点,并回应大众的观点,为数据库补充自己的历史研究。人们用无数种方式利用互联网研究过去,Web 2.0 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将催生更加清醒、具有反思性的历史创造形式。

说到数字“革命”,新闻记者列夫 · 格罗斯曼(Lev Grossman)曾写道:“Web 2.0 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就像任何值得一试的实验一样,它也可能失败。谁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正因如此,公众史学的未来才令人兴奋。 [67] 我们正面临新领域。因为网络的种种压力,“历史学家需要面对……文本质量、可靠性、可读性、研究的被动性和不易理解等问题” [68] 。前路漫漫,但历史学家已经探索了这些挑战。他们正运用公众和网络,身处公众与网络之间,与公众和网络并肩探索。互联网和公众史学,同“用户生成的世界”的关联极为紧密。伴随着这些通过利用 Web 2.0 探索过去而取得的进步,我们不可能不将互联网视为公众史学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 Lev Grossman,“You—Yes, You—Are TIME ’s Person of the Year,” TIME , 25 December 2006. Accessed 12 November 2014 via: http://content.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570810,00.html .

[2] 比如可参阅:爱德华 · 汤普森(E. P. Thompson)对这项运动有激发作用的重要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The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3)。

[3] Grossman,“You—Yes, You.”

[4] Ibid.

[5] 参阅:William Bryans, Albert Camarillo, Swati Chattopadhyay et al,“Imagining the Digital Future of The Public Historian,” The Public Historian, vol. 35, no. 1, 2013, pp. 8–27; Bill Adair, Bengamin Filene and Laura Koloski, eds., Letting Go?: Sharing Authority in a User-Generated World , Philadelphia: The Pew Centre for Arts and Heritage, 2011; Lam Chun See, Good Morning Yesterday Blog, 2005–2014. Accessed 13 May 2014 via: http://goodmorningyesterday.blogspot.co.uk ; Roy Rosenzweig and Daniel Cohen, 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 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Accessed online 20 May 2014 via: http://chnm. gmu.edu/digitalhistory/ ; Jack Dougherty and Kristen Nawrotzki, eds., Writing History in the Digital Age ,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2. Accessed 4 June 2014 via: http://writinghistory. trincoll.edu/ ;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The Interactive Archivist: Case Studies in Utilising Web 2.0 to Enhance the Archival Experience , 2014. Accessed 3 June 2014 via: http://interactivearchivist.archivists.org/; Stephanie Ho,“Blogging as Popular History Making, Blogs as Public History: A Singapore Case Study,” Public History Review , vol. 14, 2007, pp. 64–79.

[6] Don Tapscott and Anthony D. Williams as quoted in J. Gordon Daines III and Cory L. Nimer,“Introduction,”The Interactive Archivist, 18 May 2009. Accessed 12 June 2014 via: http:// interactivearchivist.archivists.org/#footnote13

[7] Ibid. 尽管这句话起初是描述 Web 2.0 从思想上对传统商业,比如印刷业的影响,但也同样适用于数字化世界的公众史学。

[8] Ibid.

[9] 参见:Max Ufberg,“Regular Guy from Boston Decides to Map the City’s Entire History,” Wired , 2 January 2014. Accessed 3 August 2014 via: http://www.wired.com/2014/10/ed-mccarthy-boston-history-mapper/.

[10] Mar Dixon,“Going Viral with MuseumSelfie,” Wordpress Blog , 26 January 2014. Accessed 8 April 2014 via: http://www.mardixon.com/wordpress/2014/01/going-viral-with-museumselfie/ ; Emily Oswald,“Museum Selfies: Participatory Genius or Sign of Ourself Centred Times?” History@Work Blog , 19 March 2014. Accessed 8 April 2014 via: http://publichistorycommons.org/museum-selfies/

; Matthew Caines,“Museum Selfie Day—in Pictures,” The Guardian , 22 January 2014. Accessed 23 May 2014 via: http://www.theguardian.com/culture-professionals-network/culture-professionals-blog/gallery/2014/jan/22/museum-selfie-day-in-pictures ;“Museum Selfie Day—your pictures,” The Telegraph , 22 January 2014. Accessed 2 April 2014 via: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 museums/10588960/Museum-Selfie-day-your-pictures.html ; Ashton Cooper,“Happy Museum Selfie Day!” In the Air: ArtInfo Blog , 22 January 2014. Accessed 4 June 2014 via: http://blogs.artinfo.com/ artintheair/2014/01/22/happy-museum-selfie-day/ .

[11] 有人批评了这种历史客体的神圣化,比如可参阅:Juliet Gardiner,“The Edwardian Country House,” History Today , vol. 52, no. 7, 2002, pp. 18–20.

[12] Oswald,“Museum Selfies.”

[13] 有关这种趋势的进一步证据,参阅:N. Elizabeth Schlatter,“A New Spin: Are DJs, Rappers and Bloggers‘Curators’?” Museum , January/ February 2010.

[14] Michael Frisch, A Shared Authority: Essays on the Craft and Meaning of Oral and Public Histor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15] Robin Francis,“The People’s Show: A Cri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Conservation and Museum Studies , vol. 1, 1996. Accessed 16 April 2014 via: http://www.jcms-journal.com/article/view/ jcms.1963/3 .

[16] Jorma Kalela,“History Making: The Historian as Consultant,” Public History Review , vol. 20, 2013, p. 30.

[17] Carl Becker,“Everyman His Own Historian,”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 vol. 37, no. 2, 1932, pp. 231–236.

[18]“@HistoryInPics,”Twitter page. Accessed 23 April 2014 via: https://twitter.com/HistoryInPics ; Jason Steinhauer,“@HistoryInPics Brings History to the Public. So What’s the Problem? Part 1,” History@Work Blog , 18 February 2014. Accessed 8 April 2014 via: http://publichistorycommons.org/historyinpics-part-1/ ; Jason Steinhauer,“@HistoryInPics Brings History to the Public. So What’s the Problem? Part 2,” History@Work Blog , 19 February 2014. Accessed 8 April 2014 via: http:// publichistorycommons.org/historyinpics-part-2/ .

[19] Steinhauer,“@HistoryInPics, Part 1.”

[20] James B. Gardner,“Trust, Risk and Public History: A View from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History Review, vol.17, 2010, p. 53.

[21] Ibid.

[22] Ibid.

[23] Paul Ashton and Paula Hamilton,“At Home with the Past: Background and Initial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Survey,” Australian Cultural History , vol. 22, 2003, p. 17.

[24] Iain McCalman, Historical Re-enactments: Should We Take Them Seriously ? The Annual History Lecture, History Council of NSW, Sydney, 2007. Accessed 14 May 2014 via: http://historycouncilnsw. org.au/wp-content/uploads/2013/01/2007-AHL-Mccalman1.pdf.

[25] Robert Kelley,“Public History: Its Origins, Nature and Prospects,” The Public Historian, vol. 1, no. 1,1978, pp. 16–28; Benjamin Filene,“Passionate Histories:‘Outsider’History Makers and What They Teach Us,” The Public Historian, vol. 34, no. 1, 2012, pp. 11–33; Hilda Kean,“People, Historians, and Public History: Demystifying the Process of History Making,” The Public Historian, vol. 32, no. 3, 2010, pp. 25–38.

[26] 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外,参阅:Kalela,“History Making”; Jorma Kalela,“Making History: The Historian and the Uses of the Past,”in Hilda Kean and Paul Martin, eds., The Public History Reader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3, pp. 104–128.

[27] Joyce Appleby, Lynn Hunt and Margaret Jacob,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 , London: Norton, 1994.

[28] 希拉 · 菲茨帕特里克(Sheila Fitzpartrick)曾提及托马斯 · 内格尔(Thomas Nagel)1989 年的作品《本然的观点》(The View from Nowhere)。Sheila Fitzpatrick, Writing Memoirs, Writing History , J. M. Ward Memorial Lecture, University of Sydney, 27 March 2014.

[29]“历史学家”和“普通人”之间的分野变得越来越模糊。参阅:Kean,“People, Historians, and Public History.”

[30] Lev Manovich,“New Media from Borges to HTML,”in Noah Wardrip-Fruin and Nick Montfort, eds., The New Media Reader ,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3, p. 13.

[31] Roy Rosenzweig and Daniel Cohen,“ Introduction,”in Digital History: A Guide to Gathering,Preserving and Presenting the Past on the Web,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5.

Accessed online 20 May 2014 via: http://chnm.gmu.edu/digitalhistory/introduction/ .

[32] Rosenzweig and Cohen, Digital History . 亦可参考:Dougherty and Nawrotzki, eds., Writing History in the Digital Age .

[33] Ashton and Hamilton,“At Home with the Past,”pp. 5–30; Paul Ashton and Paula Hamilton,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Australians and the Past , Sydney: Halstead Press, 2010, pp. 68–99.

[34] Ashton and Hamilton,“At Home with the Past,”pp. 5–30; Ashton and Hamilton,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

[35] Bryans, Camarillo, Chattopadhyay et al,“Imagining the Digital Future of The Public Historian , ”pp. 8–27; Rosenzweig and Cohen,“Introduction.”

[36] James William Brodman,“E-Publishing: Prospects, Promises, and Pitfalls,” Perspectives , February 2000.

Accessed 21 May 2014 via: http://chnm.gmu.edu/digitalhistory/links/pdf/introduction/0.18.pdf .

[37] Rosenzweig and Cohen,“Introduction.”

[38] Google, Google Books , 2014. Accessed 12 April 2014 via: http://books.google.com.au .

[39] Amazon.com, Amazon: Books , 2014. Accessed 11 June 2014 via: http://www.amazon.com/books-used-books-textbooks/b?node=283155 .

[40] 可参阅:State Library of NSW, Eresources , 2014. Accessed 20 June 2014 via: http://www2.sl.nsw. gov.au/eresources/ ;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Trove , 2014. Accessed 25 June 2014 via: http://trove.nla.gov.au .

[41] Academia.edu, 2014. Accessed 30 June 2014 via: https://www.academia.edu .

[42] Paul Ashton,“Going Public,” Public History Review , vol. 17, 2010, p. 2; Robert Kelley,“Public History: Its Origins, Nature and Prospects,” The Public Historian, vol. 1, no. 1, 1978, pp. 16–28.

[43] Graeme Davison,“Public History,”in Graeme Davison, John Hirst and Stuart Macintrye, ed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ustralian History ,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532.

[44] Hilda Kean,“Introduction,”in Kean and Martin, eds., The Public History Reader , p. xiii.

[45] Ibid.

[46] Lisa Murray and Emma Grahame,“Sydney’s Past—History’s Future: The Dictionary of Sydney,” Public History Review , vol. 17, 2010, p. 89.

[47] The Dictionary of Sydney, The Dictionary of Sydney: Sydney’s History Online and Connected , 2014.

Accessed 12 June 2014 via: http://home.dictionaryofsydney.org .

[48] Murray and Grahame,“Sydney’s Past,”p. 92.

[49] Ibid.

[50] Ibid.

[51] Ibid.

[52] We Are What We Do,“Historypin: A 90 Second Introduction,” Historypin , 2014. Accessed 16 April 2014 via: http://www.historypin.com/about-us/ ; We Are What We Do, Historypin , 2014. Accessed 16 April 2014 via: http://www.historypin.com .

[53] Kalela,“History Making,”p. 39; Barbara J. Howe,“Reflections on an Idea: NCPH’s First Decade,” The Public Historian, vol. 11, no. 3, 1989, pp. 68–85.

[54] Natasha Armstrong (and‘We Are What We Do’), Pinning Reading’s History: Evaluation Report ,March 2012, p. 4. Accessed 16 April 2014 via: http://wawwdresources.s3.amazonaws.com/Reading_ Evaluation%20Report_Small.pdf .

[55] Schlatter,“A New Spin,”p. 51.

[56] Kalela,“History Making,”p. 39.

[57] Kalela,“Making History,”p. 108.

[58] 比如,可参阅:Ashton and Hamilton,“At Home with the Past,”p. 17; Michael Belgrave,“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New: History and the Waitangi Tribunal,”in Kean and Martin, eds., The Public History Reader , pp. 311–322.

[59] Priya Chhaya,“Energy Efficiency + Climate Change: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History@Work Blog , 15 March 2014. Accessed 8 April 2014 via: http:// publichistorycommons.org/energy-efficiency-plus-climate-change/ .

[60] Michael Conniff,“Just What Is a Blog Anyway?” Online Journalism Review , 29 September 2005. Accessed 10 January 2014 via: http://www.ojr.org/p050929/ .

[61] Ho,“Blogging as Popular History Making, Blogs as Public History: A Singapore Case Study,”p. 65.

[62] Roy Rosenzweig and David Thelen,“The Presence of the Past: Popular Uses of History in American Life,”in Kean and Martin, eds., The Public History Reader , pp. 30–55; Roy Rosenzweig and David Thelen, The Presence of the Past: Popular Uses of History in American Life , New York: 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Ashton and Hamilton,“At Home with the Past,”pp. 5–30; Ashton and Hamilton, History at the Crossroads ; Anna Clark,“Ordinary People’s History,” History Australia , vol. 9, no. 1, 2012, pp. 201–216; Margaret Conrad et al, Canadians and Their Pasts ,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3.

[63] National Council of Public History,“About History@Work,” Public History Commons , 2012.Accessed 12 October 2014 via: http://publichistorycommons.org/about/about-history-at-work/#sthash.

yvLeh39e.dpuf .

[64] Hilda Kean,“Introduction,” Public History Review , vol. 18, 2011, pp. 4–5.

[65] Tyle Priest,“Sound-bit Histor Reconsidered,”History@Work Blog, 1 March 2014, Accessed April, 2014, p. i.

[66] Tascott and Williams,“Collabiorate or Perish”; Daines III and Nimer, Tascott and Williams, “Introduction.”

[67] Grossman,“You—Yes, You.”

[68] Rosenzweig and Cohen,“Introduction.”

责任编辑:

查看全文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编程学习网邮箱:809451989@qq.com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1. 剑指offer-旋转数列-找出最小的数字

    题目描述 把一个数组最开始的若干个元素搬到数组的末尾,我们称之为数组的旋转。输入一个非递减排序的数组的一个旋转,输出旋转数组的最小元素。 例如数组{3,4,5,1,2}为{1,2,3,4,5}的一个旋转,该数组的最小值为1。NOTE:给出的所有元素都大于0,若数组大小为0,请返回0。**首…...

    2024/4/13 23:09:02
  2. 《经济社会史评论》2020年第一期目录

    原标题:《经济社会史评论》2020年第一期目录目  录 欧洲文明研究 中世纪欧洲的老年群体与养老模式 徐 浩 德意志帝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社会稳定 王宏波 19世纪中叶爱尔兰移民与不列颠主流群体的暴力冲突 阎照祥 苏培培 中世纪晚期英国商业债务解决机制的法治化 于…...

    2024/4/9 22:13:23
  3. rt1021环境搭建(MCUXpresso Config Tools的使用)以及外设配置

    1、关于MCUXpresso IDE v11.1.0_3209本来想试试这个软件编译,但是发现这个软件是一个坑,搞了半天还是不行。干脆放弃他。根据提示下载即可。注意要注册账号。2、关于MCUXpresso Config Tools v5但是关于1021还是有一个软件代码生成工具的。他就是MCUXpresso Config Tools v5。…...

    2024/3/26 4:59:31
  4. 期待春暖花开时,你我在瓷房子相聚!

    原标题:期待春暖花开时,你我在瓷房子相聚!春节期间,新型肺炎疫情肆虐全国。数以万计的医护工作者们奔赴前线,成为“最美逆行者”。 瓷房子博物馆也响应国家号召,暂时闭馆,但馆内的工作人员却并未停下他们学习的脚步。 为了提升大家对馆内文物的认知,使大家在这段时间…...

    2024/4/3 15:33:07
  5. Mybatis4 Mybatis动态sql的实现

    ###1.什么是动态SQL SQL语句不固定, 会根据前台用户的操作而进行变化的SQL语句, 可以被称之为动态SQL. 在MyBatis中, 提供了一组标签, 用于方便的实现动态SQL, 不需要通过java代码拼接字符串了. ###2.动态sql中的标签 ######1. 用于条件判断, test属性表示判断结果, 要求是一个…...

    2024/3/22 13:31:25
  6. 馆藏赏析 | 陶枭与猫头鹰崇拜的文化流变

    原标题:馆藏赏析 | 陶枭与猫头鹰崇拜的文化流变文物简介 陶 枭 红山文化 | 通高40厘米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 枭通鸮(xiao),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猫头鹰。此陶枭为红山文化时期的陶塑品。它以十分粗壮健硕的双足和短粗的尾为支足,构…...

    2024/4/15 7:21:16
  7. c++踩坑日记

    踩坑日记 const char*与string类型在进行是否相同的比较时,要把其中一个强制类型转换成另一个。否则会得出错误的答案。...

    2024/3/27 5:20:34
  8. 考古进行时 | 湖北荆州的这座大墓,竟然能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

    原标题:考古进行时 | 湖北荆州的这座大墓,竟然能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秦始皇兵马俑, 再现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其实, 还有一座能与之相媲美的古墓。 那就是有着 “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 之称的 熊家冢墓葬。 那么, 湖北荆州的…...

    2024/3/22 13:31:23
  9. 【汉服发型】一款超级淑女范的日常发型

    原标题:【汉服发型】一款超级淑女范的日常发型来源丨@_婉兮编辑丨小袍 小编说:给大家一个超级淑女范的日常发型~~也超级简单的哟,学会的小仙女都超级温油,么么~~,一起美美美啦~ 喏,效果定妆照,嘿嘿 接下来就是准备步骤啦: 准备:准备梳子,拉发器,还有小皮筋 1、把头…...

    2024/3/22 13:31:23
  10. 节后颜值受损、甚至遇上被同事围观的尴尬事!原来是因为……

    原标题:节后颜值受损、甚至遇上被同事围观的尴尬事!原来是因为……每逢佳节胖三斤 七天长假吃饱喝足 (图文无关) 然而,没想到节后一上班 最尴尬的事却发生了! 上班第一天,赵小姐就遇上了一串尴尬事。 因为便秘,脸上冒出痘痘,嘴角也生了口疮,颜值受影响那是可想而…...

    2024/3/22 13:31:21
  11. 保护视力!省教育厅给您提供九条意见,送给家长和孩子

    原标题:保护视力!省教育厅给您提供九条意见,送给家长和孩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省各地针对中小学生不能集中学习的实际,采取线上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为有效保护中小学生视力健康,指导中小学生科学用眼,广泛普及眼科知识,3月6日,省教育厅印发《江西省中小学生新冠肺…...

    2024/3/22 13:31:19
  12. “新冠良茶”、“封城”被抢注,恶意申请商标将不予注册!

    原标题:“新冠良茶”、“封城”被抢注,恶意申请商标将不予注册!“新冠病毒”肆虐,着实对大家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大家对“新冠”两个字非常敏感,让很多品牌名中带有“新冠”两个字的企业因此躺枪。 青岛市区有一条3.5公里长的“新冠高架路”,因为有市民…...

    2024/3/22 13:31:18
  13. 当场懵了,vivo也有黑科技,屏下指纹解锁

    原标题:当场懵了,vivo也有黑科技,屏下指纹解锁近日,CES在海外正式举行,vivo展出了全球第一部可量产的屏幕指纹识别手机,该机以vivo X20 Plus为基础改进而成,被称之为PlusUD。 值得一提的是,手机由后置指纹解锁,升级为屏下指纹解锁,解锁时之需要用手指按压屏幕,即可进…...

    2024/3/22 13:31:18
  14. 【汇天下阿商所综述】:调整期以入货为主

    原标题:【汇天下阿商所综述】:调整期以入货为主综合指数 10月28日开3391.10,最高3435.53,最低3333.96,收3427.76,涨35.02或1.03%,换手率13.55%;全线藏品中有13藏品涨停,跌停8支,28早盘开盘从日内低点3333.96一路上升至日内高点并于日内高点附近收盘,最终收于基本没上…...

    2024/4/3 5:01:07
  15. 除了小清新,清迈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

    原标题:除了小清新,清迈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夜晚航班。我坐在机身左侧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如瀑的繁星在夜空中散发着异常闪亮的光芒。随着航线的右移,左侧机身微微向上抬高,刚才与视线平行的一弯明月转瞬滑落到了左下角,突然感觉自己好象脱离了地心引力,完全置身在浩瀚的…...

    2024/3/25 19:23:48
  16. 世界人来人往,你为什么还那么孤单?

    原标题:世界人来人往,你为什么还那么孤单?我想没有谁能够完全统计出来自己活过的几十年里,遇到过多少个人吧。 每天都有千千万万的人与我们擦肩而过,和我们一起呼吸着同样的雾霾,望着同一颗流星许愿。明明生活在如此人声鼎沸的世界,为什么我们还这么孤独呢? 有些人孤单…...

    2024/3/24 22:42:49
  17. 高端物业服务将使金橡树豪华别墅社区成为休斯顿地

    原标题:高端物业服务将使金橡树豪华别墅社区成为休斯顿地在美国,拥有高级物业服务的别墅社区是人们眼中的奢侈品,哪怕在加州的比佛利,那些明星大腕儿们,也要花时间费精力雇人为自己打理物业。而万国置地金橡树豪华别墅社区项目的配套设施,简直是奢侈品中的限量品,因为我…...

    2024/3/29 15:44:39
  18. 气虚型肥胖者有救了,喝这个茶吧-补气减肥茶

    原标题:气虚型肥胖者有救了,喝这个茶吧-补气减肥茶气虚型肥胖,这类人虽然看起来胖,其实体重并不重,身体肉十分的松软,属于典型的“虚胖”这种体质的的人爱出汗,抵抗力差。不能通过节食来减肥,必须补,重点是补气 用料 黄芪 30g 茯苓 15g 做法 1 把黄芪和茯苓一起放在…...

    2024/4/19 21:26:55
  19. 时尚家居的收纳妙法

    原标题:时尚家居的收纳妙法住在大城市,居住面积小,储物空间弥足珍贵,这见怪不怪。但只要略施小计,储物空间也可发挥时尚本色。 高空发展 若想腾出空间,可因应需要加装层架,想一想家中那些未被使用的墙身,如浴室天花、门框、窗户、床头板等上方,这些都是加装层架的好位…...

    2024/4/13 23:09:14
  20. 张艺谋新片《影》首曝剧照 水墨风格代替浓郁色彩

    原标题:张艺谋新片《影》首曝剧照 水墨风格代替浓郁色彩由张艺谋导演,邓超主演的电影新片《影》此前一直保持神秘,未透露过多的讯息。然而在6月19日,电影《影》作为“IP垂直生态战略发布会”上的压轴IP惊艳亮相,并首次曝光了一组剧照。随着剧照曝光,人们对张艺谋色彩风格…...

    2024/4/13 23:09:10

最新文章

  1. 4.20+C语言感想,有趣的思考题,case的省略操作,统计位数,终止循环,break和continue语句, 准备下一篇见。

    鹏哥C语言感想 一.高级 这可不是什么煎饼,这种食物叫做蓝莓,俗称苹果。生长在撒哈拉沙漠的雨林地带。因外形酷似企鹅,所以我们又喜欢叫他北极熊。你们这些人,连仙人掌都不知道,就不要乱说他是西瓜好吗?再…...

    2024/4/20 21:47:23
  2. 梯度消失和梯度爆炸的一些处理方法

    在这里是记录一下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的一些处理技巧。全当学习总结了如有错误还请留言,在此感激不尽。 权重和梯度的更新公式如下: w w − η ⋅ ∇ w w w - \eta \cdot \nabla w ww−η⋅∇w 个人通俗的理解梯度消失就是网络模型在反向求导的时候出…...

    2024/3/20 10:50:27
  3. 关于搭建elk日志平台

    我这边是使用docker compose进行的搭建 所以在使用的时候 需要自行提前安装docker以及dockercompose环境 或者从官网下载对应安装包也可以 具体文章看下一章节:【ELK】搭建elk日志平台(使用docker-compose),并接入springboot项目...

    2024/4/19 6:33:44
  4. 第十二届蓝桥杯省赛真题(C/C++大学B组)

    目录 #A 空间 #B 卡片 #C 直线 #D 货物摆放 #E 路径 #F 时间显示 #G 砝码称重 #H 杨辉三角形 #I 双向排序 #J 括号序列 #A 空间 #include <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int main() {cout<<256 * 1024 * 1024 / 4<<endl;return 0; } #B 卡片…...

    2024/4/20 21:36:10
  5. 利用Sentinel解决雪崩问题(一)

    1、解决雪崩问题的常见方式有四种: 超时处理:设定超时时间&#xff0c;请求超过一定时间没有响应就返回错误信息&#xff0c;不会无休止等待;舱壁模式:限定每个业务能使用的线程数&#xff0c;避免耗尽整个tomcat的资源&#xff0c;因此也叫线程隔离;熔断降级:由断路器统计业务…...

    2024/4/18 6:17:26
  6. 【外汇早评】美通胀数据走低,美元调整

    原标题:【外汇早评】美通胀数据走低,美元调整昨日美国方面公布了新一期的核心PCE物价指数数据,同比增长1.6%,低于前值和预期值的1.7%,距离美联储的通胀目标2%继续走低,通胀压力较低,且此前美国一季度GDP初值中的消费部分下滑明显,因此市场对美联储后续更可能降息的政策…...

    2024/4/19 14:24:02
  7. 【原油贵金属周评】原油多头拥挤,价格调整

    原标题:【原油贵金属周评】原油多头拥挤,价格调整本周国际劳动节,我们喜迎四天假期,但是整个金融市场确实流动性充沛,大事频发,各个商品波动剧烈。美国方面,在本周四凌晨公布5月份的利率决议和新闻发布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2.25%-2.50%不变,符合市场预期。同时美联储…...

    2024/4/19 18:20:22
  8. 【外汇周评】靓丽非农不及疲软通胀影响

    原标题:【外汇周评】靓丽非农不及疲软通胀影响在刚结束的周五,美国方面公布了新一期的非农就业数据,大幅好于前值和预期,新增就业重新回到20万以上。具体数据: 美国4月非农就业人口变动 26.3万人,预期 19万人,前值 19.6万人。 美国4月失业率 3.6%,预期 3.8%,前值 3…...

    2024/4/19 11:57:31
  9. 【原油贵金属早评】库存继续增加,油价收跌

    原标题:【原油贵金属早评】库存继续增加,油价收跌周三清晨公布美国当周API原油库存数据,上周原油库存增加281万桶至4.692亿桶,增幅超过预期的74.4万桶。且有消息人士称,沙特阿美据悉将于6月向亚洲炼油厂额外出售更多原油,印度炼油商预计将每日获得至多20万桶的额外原油供…...

    2024/4/19 11:57:31
  10. 【外汇早评】日本央行会议纪要不改日元强势

    原标题:【外汇早评】日本央行会议纪要不改日元强势近两日日元大幅走强与近期市场风险情绪上升,避险资金回流日元有关,也与前一段时间的美日贸易谈判给日本缓冲期,日本方面对汇率问题也避免继续贬值有关。虽然今日早间日本央行公布的利率会议纪要仍然是支持宽松政策,但这符…...

    2024/4/19 11:57:52
  11. 【原油贵金属早评】欧佩克稳定市场,填补伊朗问题的影响

    原标题:【原油贵金属早评】欧佩克稳定市场,填补伊朗问题的影响近日伊朗局势升温,导致市场担忧影响原油供给,油价试图反弹。此时OPEC表态稳定市场。据消息人士透露,沙特6月石油出口料将低于700万桶/日,沙特已经收到石油消费国提出的6月份扩大出口的“适度要求”,沙特将满…...

    2024/4/19 11:57:53
  12. 【外汇早评】美欲与伊朗重谈协议

    原标题:【外汇早评】美欲与伊朗重谈协议美国对伊朗的制裁遭到伊朗的抗议,昨日伊朗方面提出将部分退出伊核协议。而此行为又遭到欧洲方面对伊朗的谴责和警告,伊朗外长昨日回应称,欧洲国家履行它们的义务,伊核协议就能保证存续。据传闻伊朗的导弹已经对准了以色列和美国的航…...

    2024/4/19 11:58:14
  13. 【原油贵金属早评】波动率飙升,市场情绪动荡

    原标题:【原油贵金属早评】波动率飙升,市场情绪动荡因中美贸易谈判不安情绪影响,金融市场各资产品种出现明显的波动。随着美国与中方开启第十一轮谈判之际,美国按照既定计划向中国2000亿商品征收25%的关税,市场情绪有所平复,已经开始接受这一事实。虽然波动率-恐慌指数VI…...

    2024/4/19 11:58:20
  14. 【原油贵金属周评】伊朗局势升温,黄金多头跃跃欲试

    原标题:【原油贵金属周评】伊朗局势升温,黄金多头跃跃欲试美国和伊朗的局势继续升温,市场风险情绪上升,避险黄金有向上突破阻力的迹象。原油方面稍显平稳,近期美国和OPEC加大供给及市场需求回落的影响,伊朗局势并未推升油价走强。近期中美贸易谈判摩擦再度升级,美国对中…...

    2024/4/20 7:40:48
  15. 【原油贵金属早评】市场情绪继续恶化,黄金上破

    原标题:【原油贵金属早评】市场情绪继续恶化,黄金上破周初中国针对于美国加征关税的进行的反制措施引发市场情绪的大幅波动,人民币汇率出现大幅的贬值动能,金融市场受到非常明显的冲击。尤其是波动率起来之后,对于股市的表现尤其不安。隔夜美国股市出现明显的下行走势,这…...

    2024/4/19 11:58:39
  16. 【外汇早评】美伊僵持,风险情绪继续升温

    原标题:【外汇早评】美伊僵持,风险情绪继续升温昨日沙特两艘油轮再次发生爆炸事件,导致波斯湾局势进一步恶化,市场担忧美伊可能会出现摩擦生火,避险品种获得支撑,黄金和日元大幅走强。美指受中美贸易问题影响而在低位震荡。继5月12日,四艘商船在阿联酋领海附近的阿曼湾、…...

    2024/4/19 11:58:51
  17. 【原油贵金属早评】贸易冲突导致需求低迷,油价弱势

    原标题:【原油贵金属早评】贸易冲突导致需求低迷,油价弱势近日虽然伊朗局势升温,中东地区几起油船被袭击事件影响,但油价并未走高,而是出于调整结构中。由于市场预期局势失控的可能性较低,而中美贸易问题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更大,需求会持续低迷,因此油价调整压力较…...

    2024/4/20 3:12:02
  18. 氧生福地 玩美北湖(上)——为时光守候两千年

    原标题:氧生福地 玩美北湖(上)——为时光守候两千年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有一张高铁票的距离~ 所以,湖南郴州,我来了~ 从广州南站出发,一个半小时就到达郴州西站了。在动车上,同时改票的南风兄和我居然被分到了一个车厢,所以一路非常愉快地聊了过来。 挺好,最起…...

    2024/4/19 11:59:15
  19. 氧生福地 玩美北湖(中)——永春梯田里的美与鲜

    原标题:氧生福地 玩美北湖(中)——永春梯田里的美与鲜一觉醒来,因为大家太爱“美”照,在柳毅山庄去寻找龙女而错过了早餐时间。近十点,向导坏坏还是带着饥肠辘辘的我们去吃郴州最富有盛名的“鱼头粉”。说这是“十二分推荐”,到郴州必吃的美食之一。 哇塞!那个味美香甜…...

    2024/4/19 11:59:23
  20. 氧生福地 玩美北湖(下)——奔跑吧骚年!

    原标题:氧生福地 玩美北湖(下)——奔跑吧骚年!让我们红尘做伴 活得潇潇洒洒 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让我们红尘做伴 活得潇潇洒洒 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 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啊……啊……啊 两…...

    2024/4/19 11:59:44
  21. 扒开伪装医用面膜,翻六倍价格宰客,小姐姐注意了!

    原标题:扒开伪装医用面膜,翻六倍价格宰客,小姐姐注意了!扒开伪装医用面膜,翻六倍价格宰客!当行业里的某一品项火爆了,就会有很多商家蹭热度,装逼忽悠,最近火爆朋友圈的医用面膜,被沾上了污点,到底怎么回事呢? “比普通面膜安全、效果好!痘痘、痘印、敏感肌都能用…...

    2024/4/19 11:59:48
  22. 「发现」铁皮石斛仙草之神奇功效用于医用面膜

    原标题:「发现」铁皮石斛仙草之神奇功效用于医用面膜丽彦妆铁皮石斛医用面膜|石斛多糖无菌修护补水贴19大优势: 1、铁皮石斛:自唐宋以来,一直被列为皇室贡品,铁皮石斛生于海拔16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繁殖力差,产量极低,所以古代仅供皇室、贵族享用 2、铁皮石斛自古民间…...

    2024/4/19 12:00:06
  23. 丽彦妆\医用面膜\冷敷贴轻奢医学护肤引导者

    原标题:丽彦妆\医用面膜\冷敷贴轻奢医学护肤引导者【公司简介】 广州华彬企业隶属香港华彬集团有限公司,专注美业21年,其旗下品牌: 「圣茵美」私密荷尔蒙抗衰,产后修复 「圣仪轩」私密荷尔蒙抗衰,产后修复 「花茵莳」私密荷尔蒙抗衰,产后修复 「丽彦妆」专注医学护…...

    2024/4/20 21:12:02
  24. 广州械字号面膜生产厂家OEM/ODM4项须知!

    原标题:广州械字号面膜生产厂家OEM/ODM4项须知!广州械字号面膜生产厂家OEM/ODM流程及注意事项解读: 械字号医用面膜,其实在我国并没有严格的定义,通常我们说的医美面膜指的应该是一种「医用敷料」,也就是说,医用面膜其实算作「医疗器械」的一种,又称「医用冷敷贴」。 …...

    2024/4/19 12:00:25
  25. 械字号医用眼膜缓解用眼过度到底有无作用?

    原标题:械字号医用眼膜缓解用眼过度到底有无作用?医用眼膜/械字号眼膜/医用冷敷眼贴 凝胶层为亲水高分子材料,含70%以上的水分。体表皮肤温度传导到本产品的凝胶层,热量被凝胶内水分子吸收,通过水分的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可迅速地降低体表皮肤局部温度,减轻局部皮肤的灼…...

    2024/4/19 12:00:40
  26. 配置失败还原请勿关闭计算机,电脑开机屏幕上面显示,配置失败还原更改 请勿关闭计算机 开不了机 这个问题怎么办...

    解析如下&#xff1a;1、长按电脑电源键直至关机&#xff0c;然后再按一次电源健重启电脑&#xff0c;按F8健进入安全模式2、安全模式下进入Windows系统桌面后&#xff0c;按住“winR”打开运行窗口&#xff0c;输入“services.msc”打开服务设置3、在服务界面&#xff0c;选中…...

    2022/11/19 21:17:18
  27. 错误使用 reshape要执行 RESHAPE,请勿更改元素数目。

    %读入6幅图像&#xff08;每一幅图像的大小是564*564&#xff09; f1 imread(WashingtonDC_Band1_564.tif); subplot(3,2,1),imshow(f1); f2 imread(WashingtonDC_Band2_564.tif); subplot(3,2,2),imshow(f2); f3 imread(WashingtonDC_Band3_564.tif); subplot(3,2,3),imsho…...

    2022/11/19 21:17:16
  28. 配置 已完成 请勿关闭计算机,win7系统关机提示“配置Windows Update已完成30%请勿关闭计算机...

    win7系统关机提示“配置Windows Update已完成30%请勿关闭计算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win7系统关机时如果有升级系统的或者其他需要会直接进入一个 等待界面&#xff0c;在等待界面中我们需要等待操作结束才能关机&#xff0c;虽然这比较麻烦&#xff0c;但是对系统进行配置和升级…...

    2022/11/19 21:17:15
  29. 台式电脑显示配置100%请勿关闭计算机,“准备配置windows 请勿关闭计算机”的解决方法...

    有不少用户在重装Win7系统或更新系统后会遇到“准备配置windows&#xff0c;请勿关闭计算机”的提示&#xff0c;要过很久才能进入系统&#xff0c;有的用户甚至几个小时也无法进入&#xff0c;下面就教大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一种方法&#xff1a;我们首先在左下角的“开始…...

    2022/11/19 21:17:14
  30. win7 正在配置 请勿关闭计算机,怎么办Win7开机显示正在配置Windows Update请勿关机...

    置信有很多用户都跟小编一样遇到过这样的问题&#xff0c;电脑时发现开机屏幕显现“正在配置Windows Update&#xff0c;请勿关机”(如下图所示)&#xff0c;而且还需求等大约5分钟才干进入系统。这是怎样回事呢&#xff1f;一切都是正常操作的&#xff0c;为什么开时机呈现“正…...

    2022/11/19 21:17:13
  31. 准备配置windows 请勿关闭计算机 蓝屏,Win7开机总是出现提示“配置Windows请勿关机”...

    Win7系统开机启动时总是出现“配置Windows请勿关机”的提示&#xff0c;没过几秒后电脑自动重启&#xff0c;每次开机都这样无法进入系统&#xff0c;此时碰到这种现象的用户就可以使用以下5种方法解决问题。方法一&#xff1a;开机按下F8&#xff0c;在出现的Windows高级启动选…...

    2022/11/19 21:17:12
  32. 准备windows请勿关闭计算机要多久,windows10系统提示正在准备windows请勿关闭计算机怎么办...

    有不少windows10系统用户反映说碰到这样一个情况&#xff0c;就是电脑提示正在准备windows请勿关闭计算机&#xff0c;碰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xff0c;现在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windows10系统提示正在准备windows请勿关闭计算机的具体第一种方法&#xff1a;1、2、依次…...

    2022/11/19 21:17:11
  33. 配置 已完成 请勿关闭计算机,win7系统关机提示“配置Windows Update已完成30%请勿关闭计算机”的解决方法...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win7系统重装了Win7旗舰版系统后&#xff0c;每次关机的时候桌面上都会显示一个“配置Windows Update的界面&#xff0c;提示请勿关闭计算机”&#xff0c;每次停留好几分钟才能正常关机&#xff0c;导致什么情况引起的呢&#xff1f;出现配置Windows Update…...

    2022/11/19 21:17:10
  34. 电脑桌面一直是清理请关闭计算机,windows7一直卡在清理 请勿关闭计算机-win7清理请勿关机,win7配置更新35%不动...

    只能是等着&#xff0c;别无他法。说是卡着如果你看硬盘灯应该在读写。如果从 Win 10 无法正常回滚&#xff0c;只能是考虑备份数据后重装系统了。解决来方案一&#xff1a;管理员运行cmd&#xff1a;net stop WuAuServcd %windir%ren SoftwareDistribution SDoldnet start WuA…...

    2022/11/19 21:17:09
  35. 计算机配置更新不起,电脑提示“配置Windows Update请勿关闭计算机”怎么办?

    原标题&#xff1a;电脑提示“配置Windows Update请勿关闭计算机”怎么办&#xff1f;win7系统中在开机与关闭的时候总是显示“配置windows update请勿关闭计算机”相信有不少朋友都曾遇到过一次两次还能忍但经常遇到就叫人感到心烦了遇到这种问题怎么办呢&#xff1f;一般的方…...

    2022/11/19 21:17:08
  36. 计算机正在配置无法关机,关机提示 windows7 正在配置windows 请勿关闭计算机 ,然后等了一晚上也没有关掉。现在电脑无法正常关机...

    关机提示 windows7 正在配置windows 请勿关闭计算机 &#xff0c;然后等了一晚上也没有关掉。现在电脑无法正常关机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xff0c;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xff01;关机提示 windows7 正在配…...

    2022/11/19 21:17:05
  37. 钉钉提示请勿通过开发者调试模式_钉钉请勿通过开发者调试模式是真的吗好不好用...

    钉钉请勿通过开发者调试模式是真的吗好不好用 更新时间:2020-04-20 22:24:19 浏览次数:729次 区域: 南阳 > 卧龙 列举网提醒您:为保障您的权益,请不要提前支付任何费用! 虚拟位置外设器!!轨迹模拟&虚拟位置外设神器 专业用于:钉钉,外勤365,红圈通,企业微信和…...

    2022/11/19 21:17:05
  38. 配置失败还原请勿关闭计算机怎么办,win7系统出现“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 还原更改 请勿关闭计算机”,长时间没反应,无法进入系统的解决方案...

    前几天班里有位学生电脑(windows 7系统)出问题了&#xff0c;具体表现是开机时一直停留在“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 还原更改 请勿关闭计算机”这个界面&#xff0c;长时间没反应&#xff0c;无法进入系统。这个问题原来帮其他同学也解决过&#xff0c;网上搜了不少资料&#x…...

    2022/11/19 21:17:04
  39. 一个电脑无法关闭计算机你应该怎么办,电脑显示“清理请勿关闭计算机”怎么办?...

    本文为你提供了3个有效解决电脑显示“清理请勿关闭计算机”问题的方法&#xff0c;并在最后教给你1种保护系统安全的好方法&#xff0c;一起来看看&#xff01;电脑出现“清理请勿关闭计算机”在Windows 7(SP1)和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中&#xff0c;添加了1个新功能在“磁…...

    2022/11/19 21:17:03
  40. 请勿关闭计算机还原更改要多久,电脑显示:配置windows更新失败,正在还原更改,请勿关闭计算机怎么办...

    许多用户在长期不使用电脑的时候&#xff0c;开启电脑发现电脑显示&#xff1a;配置windows更新失败&#xff0c;正在还原更改&#xff0c;请勿关闭计算机。。.这要怎么办呢&#xff1f;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看看吧&#xff01;如果能够正常进入系统&#xff0c;建议您暂时移…...

    2022/11/19 21:17:02
  41. 还原更改请勿关闭计算机 要多久,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 还原更改 请勿关闭计算机,电脑开机后一直显示以...

    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 还原更改 请勿关闭计算机&#xff0c;电脑开机后一直显示以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xff0c;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xff01;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 还原更改 请勿关闭计算机&#x…...

    2022/11/19 21:17:01
  42. 电脑配置中请勿关闭计算机怎么办,准备配置windows请勿关闭计算机一直显示怎么办【图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一个问题&#xff0c;就是我们的win7系统在关机的时候&#xff0c;总是喜欢显示“准备配置windows&#xff0c;请勿关机”这样的一个页面&#xff0c;没有什么大碍&#xff0c;但是如果一直等着的话就要两个小时甚至更久都关不了机&#xff0c;非常…...

    2022/11/19 21:17:00
  43. 正在准备配置请勿关闭计算机,正在准备配置windows请勿关闭计算机时间长了解决教程...

    当电脑出现正在准备配置windows请勿关闭计算机时&#xff0c;一般是您正对windows进行升级&#xff0c;但是这个要是长时间没有反应&#xff0c;我们不能再傻等下去了。可能是电脑出了别的问题了&#xff0c;来看看教程的说法。正在准备配置windows请勿关闭计算机时间长了方法一…...

    2022/11/19 21:16:59
  44. 配置失败还原请勿关闭计算机,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还原更改请勿关闭计算机...

    我们使用电脑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xff0c;当我们打开电脑之后&#xff0c;发现一直停留在一个界面&#xff1a;“配置Windows Update失败&#xff0c;还原更改请勿关闭计算机”&#xff0c;等了许久还是无法进入系统。如果我们遇到此类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xff0…...

    2022/11/19 21:16:58
  45. 如何在iPhone上关闭“请勿打扰”

    Apple’s “Do Not Disturb While Driving” is a potentially lifesaving iPhone feature, but it doesn’t always turn on automatically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For example, you might be a passenger in a moving car, but your iPhone may think you’re the one dri…...

    2022/11/19 21:16:57